殡仪馆设计
2025.08.21 -
殡仪馆设计是一个极具挑战性且需要高度人文关怀的专业领域。它不仅仅是设计一栋建筑,更是为生者创造一个进行哀悼、告别和纪念的宁静、庄严且治愈的空间。
以下将从设计理念、功能分区、流线设计、空间氛围营造以及未来趋势等多个方面,为您全面解析殡仪馆的设计要点。
一、核心设计理念
- 人文关怀与情感治愈(核心中的核心)
- 尊重与尊严: 设计首要的是体现对逝者的尊重和对生者的关怀。每一个空间都应让使用者感到被理解和安慰。
- 化悲为慰: 目标不是渲染悲伤,而是通过环境提供心理支持和情感慰藉,帮助家属平稳度过哀伤期。
- 隐私保护: 为不同家庭提供独立、不受干扰的告别和守灵空间,保护家属的隐私和情感。
- 功能与流线的高效性
- 清晰分离: 必须严格区分公众流线(家属、访客)、后勤流线(遗体运输、工作人员)和告别仪式流线。避免流线交叉,这是对逝者和生者最基本的尊重。
- 高效运营: 在满足情感需求的同时,保证殡仪馆各项功能(接收、防腐、告别、火化、骨灰寄存)能够高效、安静、有序地运行。
- 与自然和环境的融合
- 自然疗愈: 大量运用自然光、绿化、水景等元素。研究表明,自然环境能有效缓解人的压力和悲伤情绪。
- 地景建筑: 许多现代殡仪馆采用低调、融入地景的设计,避免突兀和压抑的巨大体量,使建筑成为自然环境的一部分,象征着“回归自然”的哲学思考。
二、主要功能分区与设计要点
一个完整的殡仪馆通常包含以下功能区:
- 公共区域
- 入口大厅: 应宽敞、明亮、宁静,起到情绪缓冲的作用。设置问询台、休息座椅,提供清晰的导视系统。
- 告别厅/礼厅: 核心空间。规模应多样化(大、中、小),适应不同家庭需求。设计应庄重、简洁,避免过度宗教或文化符号,以保持中立和包容性。注重灯光设计(柔和、可调节)、声学设计(隔音良好)和通风。
- 守灵室/休息室: 为家属提供较为私密的守夜和休息空间,配置沙发、茶水间、卫生间等,像家一样舒适。
- 接待室/洽谈室: 用于家属与工作人员商讨事宜,需要私密、隔音,营造安静、可信赖的氛围。
- 后勤业务区域
- 遗体接收区: 设有独立的出入口,通常位于建筑侧方或后方,远离主要公众入口。内部包含遗体检查、清洁、暂存等功能。
- 技术处理区: 包括防腐、化妆、更衣等操作间。此区域需严格符合卫生和安全标准,密闭且配有专业的通风和消毒设备。
- 火化区: 通常独立成区,有单独的出入口和烟囱处理系统。现代设计常将其隐蔽或进行建筑化处理,减少其带来的负面心理影响。
- 骨灰寄存处: 应设计为宁静、肃穆的纪念空间。良好的采光、通风和清晰的指示至关重要。可以设计为庭院式、长廊式,配以绿化和小品,供家属长久缅怀。
- 行政办公与辅助空间
- 员工办公室、会议室、档案室、车辆停放区(包括灵车和私家车)、公共卫生间等。
三、流线设计(至关重要)
- 公众流线:
主入口 → 大厅 → 告别厅/守灵室 → 休息区 → 离开
- 流畅、明确,充满自然光和积极视野。
- 后勤流线:
后勤入口 → 遗体接收区 → 技术处理区 → 告别厅(后台)→ 火化区 → 骨灰寄存处
- 完全隐蔽、独立,与公众流线无任何交叉。通常通过内部走廊和专用电梯连接。
- 告别仪式流线: 这是公众流线中的特殊部分,遗体从技术区通过专用通道被 respectfully 运至告别厅前台,仪式结束后再经后台通道运离。
四、空间氛围与细节营造
- 光影设计:
- 自然光: 尽可能多地引入柔和的自然漫射光(如通过天窗、高窗、庭院),避免强烈的直射光造成不适。
- 人工照明: 以暖色调、低照度的间接照明为主,营造宁静、温暖的氛围。重点区域(如祭坛)可进行重点照明。
- 材料与色彩:
- 材料: 多选用天然、温暖、有质感的材料,如木材、石材、清水混凝土、金属等。材料应易于清洁和维护。
- 色彩: 以中性色、大地色系为主(如米白、浅灰、暖灰、木色),局部可用低饱和度的色彩点缀,整体营造平静、稳定、舒缓的环境。
- 声学设计:
- 采用良好的吸声材料(如吸音天花板、软包墙面、地毯)来控制混响时间,保证各个空间的私密性,防止哭声和谈话声互相干扰。
- 自然元素的引入:
- 室内庭院: 在核心区域设置内庭,引入阳光、绿植和水声,成为情绪的“呼吸点”。
- 借景: 充分利用外部优美的自然景观,通过大面积玻璃窗将景色引入室内,帮助家属舒缓心情。
- 屋顶花园: 提供另一个层次的休息和冥想空间。
五、国内外优秀案例参考
- 国外:
- 瑞典斯德哥尔摩森林火葬场(Asplund 设计): 现代主义经典,将建筑、仪式与自然景观完美结合。
- 日本东京樱花陵园(妹岛和世设计): 颠覆传统,将陵园、火葬场、告别厅融为一体,充满透明感和轻盈感,弱化了死亡带来的沉重。
- 国内:
- 上海龙华殡仪馆: 近年来经过改造,部分新馆舍在现代化和人文关怀方面有显著提升。
- 台湾、香港地区的一些殡仪馆: 由于土地资源紧张,多在高层建筑中,更注重垂直流线设计和室内环境的精细化营造。
总结:殡仪馆设计的未来趋势
- 去机构化、去恐怖化: 建筑形式更像文化中心、美术馆或疗养院,而非传统令人恐惧的殡葬设施。
- 功能复合化: 结合咖啡馆、图书馆、 grief counseling(哀伤辅导)中心、生命教育展厅等,成为社区公共服务的一部分。
- 绿色与可持续: 广泛应用节能技术、绿色建筑材料和生态葬法(如草坪葬、花坛葬),体现对生命和自然的终极尊重。
- 科技融入: 使用数字化管理系统、线上追思平台、全息投影告别仪式等,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。
殡仪馆设计最终的目标,是创造一个 “生者得慰,逝者得安” 的场所,让告别成为一场有温度、有尊严的生命教育。
- END -
18
陵园设计,陵园项目:2023怎么样?

由于口罩的原因,死亡率增加,各地政府也意识到安葬的问题,尤其是土地资源紧张的省份,例如浙江,三分山三分水三分田 […]